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18年11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花总: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决定了你在信息社会的阶层|媒体食谱13

2018-05-14

作者 花总

食谱

读什么,你就是什么

  有句话说,吃什么,你就是什么。其实,这句话从物质食粮扩展到精神食粮同样成立——读什么,你就是什么。

  现在,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:少吃垃圾食品,少摄入糖分,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……其实,我们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:摄入均衡、充分的信息营养,摒弃低质的信源。

  新闻实验室“我的媒体食谱”栏目,邀请各路达人分享自己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。希望这个小栏目,能够启发和帮助更多人优化自己的媒体食谱。

∙ ∙ ∙ ∙

分享者:花总丢了金箍棒


本期“媒体食谱”栏目的嘉宾是@花总丢了金箍棒。从六年前的“鉴表”和“装腔指南”,到今年开启《新装腔指南》(bigeguide),进入非虚构写作的领域,再到最近和飞猪等人一起探访朝鲜,花总似乎一直是一个无所不知的神一般的存在。


我和花总第一次打交道是五六年前还在《南方周末》工作的时候,当时是采访一个和鉴表与装腔完全无关的话题,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情人士透露了很多内幕,采访完才发现他就是著名的花总。


“装腔指南的作者花总是如何对那么多领域如此熟悉的?”一个知乎网友如此提问。


既然“媒体食谱”栏目的定位是介绍信息达人的阅读习惯和媒体选择,那么花总就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嘉宾人选了。前不久,花总从朝鲜返回后,我在线上对他进行了采访。



方可成:怎样才能成为和你一样见多识广的人?如何通过阅读“装腔”?


花总:“装腔”看来已经成为我撕不掉的一张网络标签了——实际上,当年的《装腔指南》是一部拆穿装腔与恶俗的讽刺作品集。


我的父亲当年在文化系统工作,在八十、九十年代,曾经两度获得文化部表彰,因为近水楼台,我比同龄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期刊和读书。在我读小学时,每年到了邮政报刊发行的征订季,都是由我来挑选决定地方图书馆该订些什么报刊杂志……我的父母不愿意让我在假期出去野,所以每年寒暑假我基本待在本地的图书馆。很快就把那里感兴趣的书都翻了一遍。这给我打了一个知识面与世界观的基础,而我的同龄人大多到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。


此外,我从1998年开始触网,这相当于第二次解锁认知世界的地图。


进入职场后,我又得以切身观察各个社会阶层与利益集团,这是第三次解锁。


阅读上我一直杂而不精,早在八十年代就看过一百多种杂志。这种习惯一直贯穿到现在,我一直很注意通过学习和阅读去消除认知的盲区。我没有成为一个书呆子,是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世界很大,身边的世界太小。


方可成:你平时看哪些媒体?(包括书籍、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、自媒体、朋友圈人际传播等)


花总:现在主要通过PressReader看国内外报刊,用Kindle和谷歌图书看海内外的电子书,另外朋友圈里有意思的文章也会推送到Kindle,这样飞机上可以一次性看完。除了画册与摄影作品集,我已经很久没有买过纸质书了。


花总的PressReader


方可成:你的阅读习惯如何?(某个时间集中阅读?碎片化时间阅读?……)


花总:我的阅读场景一般是在床上,每天差不多会留出90分钟做睡前阅读。自媒体方面,虽然订了几百个号,但基本不会打开,好看的文章肯定都会在朋友圈出现。


方可成:最近读到的一本好书是什么?


花总:最近读的一本书是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小学四年级,现在看感觉很不一样,关于道路选择和个体命运。


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作者埃德加·斯诺(左)


方可成:你是如何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的?


花总:我没有这个烦恼,有价值的信息我会用类似Evernote这样的工具来做简单的梳理与管理。至于朋友圈和微博,你是可以选择不看具体某个人的。


方可成:你经常满世界跑,在飞机上喜欢看什么?在酒店里面喜欢看什么?有什么好玩的心得和经历分享吗?


花总:飞机上要么看美剧,要么看Kindle。我的长篇小说基本是在飞机上看的。酒店一般会有PressReader的热点,我会看一些国外的报刊。



方可成:很多高质量的信息只存在于英文世界,对于普通人来说,如何快速加强英文阅读能力?


花总:我常年住在酒店,酒店某种意义上是信息飞地。卫星电视有大量境外频道,甚至一些酒店还提供自带翻墙的网络。对普通人来说,学会VPN比学英文实用,你不需要有很强的英文阅读能力,大部分主流国际媒体都有了中文网络版。


方可成:你的阅读能力应该是人群中非常出类拔萃的。这种能力可以怎么培养?


花总:阅读能力是童子功,长大后培养似乎意义不大。我觉得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的阶层。操作系统装好后会指挥人一辈子。只有极小概率才会有大的升级。


方可成:我同意关于阶层的这个说法,但是这个阶层难道是固化、不可流动的?


花总:我很少见到成年之后通过阅读脱胎换骨的人。我是悲观主义者。


方可成:看出来了,但我会认为升级还是可以做到的,或者至少是值得去尝试的,要不做新闻实验室这个公号也没什么意义了。这个号的一个定位就是尽量教大家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。


花总:嗯,通过选择更好的应用程序也可以提升性能完善功能,我理解的你的尝试是这个。就像Win XP现在还有人用。


操作系统装好后会指挥人一辈子。只有极小概率才会有大的升级。但是通过选择更好的应用程序也可以提升性能完善功能。


方可成:一个悲观主义者做《新装腔指南》等写作项目的动力是什么?


花总:我做这些写作项目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。有些感受说出来写出来才不会憋出病。


方可成:理解了,写作确实也被用来作为心理疗法。


听说你每年“卧底”一次接地气,对真实世界的了解的确也是“媒体食谱”的一部分。对于如何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,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?


花总:连续十年,我每年都去东莞或深圳住一段,我指的是那里的出租屋。我在那里和普通打工者一样生活,交朋友。早年还会去工厂等地方卧底,现在主要就是聊一聊,有时也用录音笔做个简单采访。另外我也会去类似凉山之类的地方,我对观察不同阶层与命运的人生带有极强兴趣,我有一个专门的QQ号是用来加各种“底层”QQ群的,我就是从那里第一时间得知三和逝者的消息。


比单纯卧底更难的是视角的转化。十年前我第一次在东莞长安一家印刷厂卧底,工作了一周后已经在身心上都“融入”进那个环境(绝不要低估环境的影响力),有天下午我到工厂外,路过肯德基都不敢走进去,因为觉得那里不是打工仔应该去的地方。这种经历给我很多启发,他让我能真正去像一个工厂青年一样看这个世界。


相关阅读

假装在纽约:疯狂读报,让我成为纽约客

1

2

霍炬:是程序员,也是新闻爱好者

3

淡豹:写小说需要的细节,我从媒体中获得

4

蓝方:我为什么每天收集鸡汤毒文和谣言

5

talich:《选·美》推荐的美国媒体

6

赵智沉:进入陌生领域,方法只有一个

更多媒体食谱,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